食育:基于自然物候和特定習俗風物的傳承和教育。這些傳承和教育是以一道道菜、一個個習慣、行為、禮儀的形式,銘刻在我們一日三餐的生活中,所以食育就是平常生活場景中不斷重復出現的生活教育和素質教育。
融入大自然的教育
食育,應該是人類最古老的教育方式,原始人類要先教會小朋友什么時候什么能吃,什么不能吃,怎么吃 ,然后才能讓小朋友們自己去采集、打獵,去生活。
而今,食育卻又變成一個需要提出來重新討論引起思考的新興話題,是我們的食物出了問題,還是我們自己有問題,還是都有?
食育不僅僅包括食物搭配、飲食習慣和餐桌禮儀,它背后還包括更寬廣的內容。
孩子親自動手,感受食物帶來的樂趣
吃得好,也要吃得開心。日本媽媽們經常會變著法兒搗鼓菜單花樣,甚至盛菜用的器皿,偶爾改變進餐的方式和地點,甚至根據菜單的不同,在進餐時間播放一些背景音樂,制造愉悅的用餐環境等。這都源于日本人的一個信條——進餐過程盡可能愉悅口舌、愉悅腸胃,吃下去的食物才會被愉快地吸收,并成為你身體的一個部分。
吃得開心,也要吃得珍惜。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可多得,而人與食物之間的緣分也同樣是不可多得的。想想那一粒米,它得花上一年的時間辛苦成長,才最終進入你的飯碗,而不是別人的飯碗,這該是件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!
培養孩子的這種“開心”和“珍惜”,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,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,親自體驗這個過程。如同文章開頭舉的那個例子,孩子們在實踐中學到了許多課文上無法學到的東西:對自然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認識與熱愛;對食物的感恩;團隊與協作精神等等。這一切,都是培養孩子豐富內心的過程。
日本人說,食物本身就有很強大的治愈力量。和小朋友及老師們一起快快樂樂的吃飯本身,就是為身心提供營養。因為人的身體會非常敏感的反應自己的心情,進餐過程盡可能愉悅口舌,愉悅腸胃,令吃下去的食物被愉快地吸收并成為身體的一個部分。這個也是健康身體的基礎。
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懂生活,幼兒園會帶領孩子下田、種菜、制作食物,使孩子參與到吃這整件事中來,親自體驗整個過程,而不止是吃。
一直覺得,現在的孩子被埋在學習和各種特長班太久,都沒有機會去親自生活,失去自己的生活,不管終點怎樣,他們失去了珍貴的旅程,失去對生活的情感,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。
從吃開始,培養孩子保持五感的敏銳、懂得本地的飲食文化、感受美食背后的愛,這是一件自然而然而又令人愉快的事情,也是我們家庭生活和教育更應該看重的事情,這會讓孩子成為屬于某個地方的人,成為有根也有愛的人。
在“食育”中,除了認識食物的來源,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系外,減少食物和能源的浪費,尊重自然和他人的勞動也是被強調的。
幼兒園提倡“地產地銷”,也就是在提供給孩子們的膳食倡導使用本地的原材料,這樣可以節省人力,減低食品成本,同時還保證食物的新鮮度。
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流通過程中的能源浪費與廢氣排放---這些都是愛護環境的一個部分。這樣,也讓孩子們對怎么愛護環境有個具體認識,愛護環境不僅只是不亂扔垃圾。認識到我們與每一粒米背后的田野同在,與每一杯水背后的江河同在,這便是生命的厚重與質感,它是帶來持久行動的力量之源。
所謂“食育”,是從幼兒期起,給予食物、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,并將這種飲食教育,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觀培養上。金寶威食育通過對食物營養、食品安全的認識,以及食文化的傳承、與環境的調和,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,來達到通過食育,為孩子擁有終生健康的身心和富有情趣的人性奠定基礎!